机械-亚马逊的包装大变革 这个动向值得关注!
【中国包装网讯】华尔街时报最新文章《Amazon Puzzles Over the Perfect Fit—in Boxes》报道说,Amazon最近在运输包装上做出了重大的策略调解:它准备尽可能的采取Bubble Mailer(气泡袋)和紧凑的纸箱来包装发货。Amazon预计它自营和FBA的SKU,有1半都能用气泡袋装下。这个动向值得我们海外仓和其它供应链相干企业关注。(WSJ,12/20/2017)
Amazon这个策略调解有4个背景缘由:
1.包裹越来越多,全部美国电商行业每年包裹的增长量是亿为单位,看看2017年节假日期间包裹净增长量:
-Amazon:6000⑻000万
-UPS:3600万
-Fedex:2200⑷200万
-USPS:7700万(看看Amazon峻峭的包裹数量增长曲线)
2.不断高企的运费本钱。2017年第3季度光Amazon运费,同比增加了54亿美金。而从2015年开始,UPS和Fedex都同时开始按体积重量收取包裹运费。运费吞噬利润逼迫Amazon要变招。
3.消费者特别是年轻1代,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,他们希望产品和包装越环保越好。Amazon也深知环保这个点能取得品牌虔诚度(win brand loyalty)。
4.另外1个小细节就是处理网购的纸箱,已成了很多美国家庭非常头疼的事情。1般的美国家庭都是两个可推拉的垃圾箱,1个装生活垃圾,1个装可回收垃圾。要命的是,垃圾公司都是1个星期上门收1次垃圾,跟国内想扔随时扔完全不1样。由于纸箱是可回收垃圾,堆积如山的纸箱根本没法1次塞进回收垃圾箱,所以常常要分好几周才能处理完。如果大部分纸箱换成了气泡袋,压力就会小很多。(每周同1天,邻居都会自觉的在早上把可回收垃圾箱放在路边,等待垃圾公司上门收取,晚上再拉回车库)
上述这些缘由促使Amazon开始进行“包装革命”。说到气泡袋,文章里还提到1个有趣的事情:Amazon基本上是美国电子商务界最重视客户体验的公司,用气泡袋代替纸箱可以省钱,但是会不会降落客户体验呢?这时候候候Amazon打造的产品留评体系(review)又发挥了作用,Amazon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扫描那些运输包装从纸箱换成气泡袋的listing,在review中取得到消费者对包装变革的反应,从而做相应的策略调解。(气泡袋)
除运输包装down size,Amazon还积极的引导供应商重新设计产品包装,减少产品的体积。这后头其实有1个简单的逻辑,即大部分的生产厂商,他们思维还停留在“以实体零售店展现为导向”的设计理念上,产品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能在实体店的货架上抓人眼球,以牺牲“紧凑空间”为代价,用各种不惜体积的夸大设计冲击消费者的视觉,以期在竞争中突围。
这类逻辑在电子商务网站上明显有点过时了,竞品在电商网站上的竞争是图片战争,实物包装已没法直接影响消费的下单决策。反倒是通过节省运费换来的价格优势对消费者更有吸引力。所以我们在Amazon上看到很多Amazon自营的商品,都有两种包装选择:Standard和frustration-free。它们分别代表了“实体商业思维”和“电商思维”。1方面Frustration-free包装较standard更容易拆卸,另外1方面还极大的节省了产品体积,仓库空间和运输费用。文及第了飞利浦剃须刀和1款星球大战儿童玩具两个例子,在这两个例子里,Frustration-free包装比standard节省的体积都高达80%,换算成运费节省估计在会在$2-$10/pcs,白花花的利润!(同1款玩具,包装重新设计以后,空间节省高达80%政府为什么强征强拆,的确非常惊人)
文中还提到了Amazon从算法层面在积极的探索“合单”和“多条”的优化路径。合单指的是消费者在短时间内下了多个订单,这些订单怎样合在1起用最少的包裹发走,算法上,系统流程和仓库操作上都是挑战。多条指的是1个订单里包括了多个sku,比如买桌子的客人顺便还买了1个铅笔筒,你是分开寄两个包裹呢,还是把它们合成1个包裹发?如果多个sku散布在不同的FBA仓库,又该如何优化?
上述这些问题,其实也是我们所有海外仓面临的挑战!
Restoration Hardware
华尔街时报介绍了1家Forrest不熟习的美国实体零售商:RH(Restoration Hardware)。RH是1家豪华家俱专营连锁店,走的是高端线路,2016年营收超过20亿美金。(WSJ,12/27/2017)
RH的股价在2017年涨了3倍,引发了WSJ和投资者的关注。文章通篇都在介绍,有很多做空机构看衰RH并压上了赌注。RH的老板Gary Friedman对自己的商业模型深信不疑,他借钱回购RH股票并成功阻击了做空机构,让他们的损失超过10亿美金。(RH实体店内实景)
由于历来没涉足过RH的门面店,Forrest最好奇的是,RH商业模式的核心是什么,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。文章评论区里的1个号称有35年零售经验的Steve给出了自己的视察,原来RH有豪华家俱业内最多的“semi-customized”家俱品种,即半制定化家俱。个性化/制定化服务常常意味非常复杂的供应链配套和管理流程。Semi-customized明显是在2者中找平衡:在保证顾客个性化需求的同时(产品可以卖出高溢价的基础),又不会让自己的供应链过于复杂而没法实现范围效应(控制本钱)。这跟Dell当年创造的,靠以红极1时的CTO(configuration-to-order)模式有点类似:我的各种零部件都是大范围采购,但是我先不组装电脑,等顾客在dell.com上选择好个人喜好的配置和软硬件组合以后,我再组装出1台semi-customized的电脑寄给顾客。下次有机会要去RH看看它们的Semi-customized都给了顾客多少个性化的灵活度
RH销售的商品价格的确昂贵,1个桌灯就卖375美金,难怪很多人不看好它的前景,但存在即公道,更何况股票3倍的涨幅。后续可以继续视察。
美国的多层仓和最后1千米投递
来美国考察过仓库的跨境小伙伴都知道,美国绝大多数的仓库都跟煎鸡蛋1般,平摊开来就1层,25⑶3英尺高,占地巨大。如果再加上硕大的停车场,真的是蔚为壮观。这是由于美国1直都是地广人稀,1层结构的仓库造价低廉,商业地产开发商自然不会考虑“节省“着用地。而在中国乃至亚洲,2层以上的仓库我们是习以为常。你要是再去参观1下Amazon FBA仓库,你会发现精明的Amazon都对仓库进行了分层改造(Mezzanine),20万尺变40万⑹0万。(Mezzanine)
WSJ下面这篇文章报道说,随着NY地区的用地越来越紧张,美国商业房地产商终究也开始建造多层的仓库了。在NY Brooklyn和Bronx的两个造价过亿美金的项目,都采取了多层结构,而且每层都有匝道使得卡车能将集装箱拖上高层装卸。层与层之间的电梯也大到可以升降叉车。(WSJ,1/4/2018)
在美国,商业地产特别是电子商务所需的仓库,是个非常火也非常有投资价值的领域。你看看Forrest截图中提到的投资商之1,最负盛名的投行Goldman Sachs Group INC高盛,也是大的仓库玩家,就知道其中1定有金矿。而另外1个私募基金大鳄Blackstone更是早就在投资美国商用仓库上赚得盆满钵满。(我们不需要对高盛和黑石的商业眼光有质疑吧)
文中提到了两个有价值的数据,引发了Forrest的注意。1个2016年的分析报告显示,到2020年,美国24小时内投妥(当日)的包裹量将会占到最后1千米投递包裹总量的15%。美国消费者会越来越没有耐心,越来越偏向于从能同城当日达的商家购买商品,而商家的仓库明显离人口聚集区越近越有优势。再回过头来看遭到政府强拆怎么办,美国在极速达方面布局最早的,就是Amazon的Prim Now(和1直在秘密测试的Prime Air)民宅遭强拆该如何申请赔偿。Amazon手握Prime Now+AmazonFresh+Amazon Flex+WholeFood几百家门面店这么1个矩阵组合,已经是1骑绝尘。再看中国这方面布局最早的JD,传言中2018要IPO的JD物流如果成真,也是绝对的大杀器。(有ramp能让卡车上到2层)
另外1个数据则是说在美国,最后1千米投递的费用,已占到乃至超过包裹总运费的50%。明显如何优化最后1千米投递降落本钱,未来会是1个关键点。无怪乎WSJ另外几篇文章曾报道过UPS和Fedex都在测试无人投递车(卡车开到小区,放下无人投递车去完成最后500米的投递)。
注:两组数据的调研机构都是大名鼎鼎的Mckinsey麦肯锡。